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

当山父遇见孙甘露(转载)

当山父遇见孙甘露

陆灏

2007-12-21 《解放日报》19版:解放周末·读书


据说维特根斯坦写出《哲学研究》后,有很长一段时间放弃哲学,他相信他的这本书里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。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,孙甘露不写小说也有近二十年了。他今年出版的几本薄薄的作品《呼吸》《忆秦娥》《我是少年酒坛子》《上海流水》,无疑已经进入了文学史,于是就有了近日在上海召开的“
开端与终结:孙甘露与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命运”研讨会。

先锋文学,是对传统文学行文样式的颠覆,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实验,说得更直白些,就是一种让人读不懂或不能轻易读懂的文学。孙甘露的小说我都读过,但恕我直言,我没能读懂,读了等于没读。确切地说,我只读出了文字表面的精心雕琢,而无法把握文字背后的意义。让我聊以自慰的是,连小说家王安忆也坦陈没读懂。照另一位小说家王朔的说法,孙甘露的“
书面语最精粹,他就像是上帝按着他的手在写”,岂不就像中国以前民间流行的“扶乩”,书写者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。也是多年不写小说的小说家陈村干脆调侃说,孙甘露的小说是“以其昏昏,使人昏昏”

知堂老人曾介绍过,日本民间传说中有山父,一目独足,能知人意。有箍桶匠冬日在屋外工作,忽见山父站在面前,大惊,心想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山父。山父马上知道了,就说:你是不是想我就是传说中的山父。箍桶匠又想能知心中事就糟了。山父又马上把他的想法说出来。箍桶匠一时惊慌失措,手中所持箍桶
的竹片脱手弹出,正好打在山父的脸上。这下轮到山父大惊失色:心里没想的事也会干出来,人这东西真是危险,如在此地说不定要吃怎样的亏。

批评家历来自认是山父,能看出创作者的心思,但碰到孙甘露这样“
心里没想的文字也会写出来”的先锋作家,注定是要吃亏的。

(《呼吸》《忆秦娥》《我是少年酒坛子》《上海流水》,孙甘露著,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)


没有评论: